雖然時隔16年了,Mathilda都早成了Darth Vader的老婆了(XD),閉上眼彷彿還是可以聽到她問Leon的那句: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 or just when youre kid?那樣的青澀而世故,純真且悲傷。還是可以看到Leon身形敏捷的穿梭自如在那些兇神惡煞之間,一一將他們放倒而神色未改,卻在一個12歲小鬼面前倉皇失措難以招架。當然更難以忘記那個邊聽貝多芬邊克藥的變態警官,教人不寒而慄。不管重看幾次,每一幕都還是那麼經典,這是我之所以想好好整理一下我對這片想法的原因,試著去找出究竟是影片的什麼特點擊中了我。在寫這篇感想之前,我本以為我試圖切入的角度從戲院版或導演版來看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隨著我不斷的探究影片的意義和自己的感受,我發現我尋找的東西都集中在所謂的導演版上頭,只有補足那被閹割的24分鐘才能夠更為清楚有力的支持我的論點。因此建議看這篇感想的讀者最好也找出導演版來看,如果沒有導演版可以看的話,那麼先看我從網路上所找到的以文字補充的戲院版所遺失的段落,或許能對完整的影片較有些概念。

   一、剛到Hotel National check in時,Mathilda告訴Leon她十八歲,Leon將信將疑。
   二、在電影進行七十分鐘後,Mathilda查到兇手的姓名跟辦公所在,拿著鈔票要雇Leon殺他。Leon不答應,表示他厭倦了Mathilda的遊 戲,不想再跟她有牽扯。Mathilda於是在左輪裡裝進三顆子彈,玩俄羅斯輪盤。
   If I win, You keep me with you...for life.
   ...And if you lose?
   Go shopping alone, like before.
   Leon在千鈞一髮之際伸手撥開Mathilda扣下扳機的手。
   ......I win.
   三、Leon帶著Mathilda去見Tony,宣布她是他的搭檔。
   四、他們第一次合作,襲擊一個毒販的家。Mathilda看到桌上的毒品,一把火燒個乾淨。
   五、他們在一家高級餐廳(看起來有點像The Four Season)慶祝第一次的合作行動成功。Mathilda想要吻Leon,害羞的他堅持不要。然後Mathilda喝掉一整杯的酒,喝醉了,歇斯底里地 一直笑,搞得Leon很尷尬(這段實在是很好笑,尤其是Leon臉上的表情)。
   六、某一次的襲擊行動被識破,Leon把手榴彈丟進房間去炸人。他指著手上的保險拴,說這是「the ring trick」。後來他用同一招解決Stansfield
   七、Leon要去宰中國人,不讓Mathilda跟。
   You need some time to grow up a little.
   I finished growing up, Leon. I just get older.
   For me it's the opposite. I'm old enough. I need time to grow up.
   八、傳說中的「床戲」...-_-

(這段刪減片段原始連結已不可考, 我是經由不斷轉載的文章內容擷取而來,作者應是叫Puffin的一位部落客)

補足了這些段落後才算是真正的Leon the professional

接下來進入正題

 

 

「驕傲又自大的小鬼,」虎克說,「準備受死吧。」

「黑暗又邪惡的大人,」彼得回答,「你受死吧。」

彼得潘—詹姆斯.馬修.巴利

 

 

 

 

 

這夜裡Leon輾轉反側無法成眠,不過這麼說並不精確,因為其實他是坐在椅子上睡覺的。

他是這個城市裡如鬼魅般來去無蹤的獨行殺手,他身手俐落,他能與子彈共舞。顧客對交辦給他的工作總是非常滿意,而敵人見到他總是聞風喪膽。他里昂,是最專業的。但殺手其實只是他的偽裝,是他連睡覺時也不敢卸下的偽裝,因為那是他對抗這冷酷世界唯一的武器,唯有比它更冷酷才能確保自己不受傷害,他深諳這個道理19歲那年開始就是如此。

然而今晚,當那個他因一時不忍而出手相救的小女孩在睡前突然握住他的手時,里昂覺得一陣顫慄,他深深感到不安,這個被他經年以嫻熟技術扮演的殺手假面露出了一隙裂縫,而他明白他的偽裝一旦崩潰可能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他剛剛趁女孩熟睡時,拿出他的槍抵著小女孩的頭,

乾脆來給小女孩一個痛快吧!!

反正人生遲早得面對這些殘酷

反正人不是殺人,就是被殺~

反正人生總是這樣的艱辛~何必這麼掙扎著長大?

但他下不了手,No Women No Kids~不是嗎??這是他向來的原則。

他幹這行只是為了生存,只是為了武裝脆弱的自己,只是為了對抗冷漠的世界。

並不是為了殺12歲的小女孩……但小女孩闖進了他的生命裡,他那看似堅強的堡壘已然搖搖欲墜……

 

如果今天白天時他沒有開門就好了

如果之前他沒跟小女孩講過話就好了

如果…19歲那年沒有

如果

 

夜還長著….里昂又陷入了沉思

 

 

 

Leon:

你殺了人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你的生活會永遠改變

今後你睡覺時         

都得睜著一隻眼睛

 

Mathilda:

我不在乎睡什麼覺,Leon

我想要愛…

或者死亡

就是這樣

 

Leon:
我想要死亡

 

 

 

1994年的終極追殺令一推出旋即造成轟動,對於許多影迷來說他是無可替代的代表作--它是法國演員尚雷諾的代表作,他演過許多角色但都不如里昂這個既純真又危險的殺手令人印象深刻。

它是英國演員蓋瑞歐德曼的代表作,他後來也演過無數的壞人角色,還演了一個正直誠實甚至有些憨厚的警察局長,但沒有一個觀眾能夠忘懷他在本片中那種瘋狂、歇斯底里的戲劇能量,那樣的光芒四射。

它是娜塔麗波曼的代表作,她因本片大放異彩受好萊塢關注,甚至演了星際大戰等無數的名作,但沒有一個角色能夠像Mathilda這樣充滿魅力,Mathilda成了經典蘿莉的代表,因為那只有在她童星時期能夠產生的魅力,那樣精巧的融合了童稚與世故,天真與老成,那樣的令人愛憐與不忍,因為那樣的魅力只能存在那個時期無法以演技彌補的那個時期。

 

在這場戲中,導演巧妙的讓三位主要角色幾乎是同時的出現在同一時間地點,但此時三人彼此還未真正發生關係。

 

它同時也是盧貝松的代表作,他在此片之後推出的娛樂大作第五元素雖然市場大有斬獲,但在專業的評價好壞不一,甚至傾向後者,而在此之前的霹靂煞、碧海藍天等雖受一些專業影評的喜愛,但並沒有廣受一般觀眾的熱愛。唯有終極追殺令無論在影評口碑和商業收益上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使16年後來看,此片的經典地位依舊絲毫未損。

 

本片經常被做為一部描述殺手次類型電影來討論,不過在本文中我想要探討的是本片中對於成人的批判,對於童年消逝的哀悼,本片其實是一部關於童年之死的電影

 

 

 


 

Mathilda:
你知道,一個女孩的第一次

是很重要的

會決定她以後的性生活

我在我姐姐的雜誌上看到的

我的朋友們說

她們討厭第一次的經驗

那是因為她們不喜歡做愛的對象

她們那麼做,只是為了炫耀

後來,她們開始喜歡做愛了

就像抽煙一樣

我會第一次就喜歡上做愛嗎?

 

 

當今之世,十二、三歲的少女大概是美國收入最豐富的模特兒。在所有視覺媒體上的廣告,這些稚嫩的模特兒被設計、呈現成像是非常懂事又性感的成人,全然陶醉在色情行業似的。在看過以少女為主的黃色書刊後,那些並未完全習慣於美國這種現象的人,可能會更熱切的懷念起像Lolita一樣迷人的天真。

-

當今的兒童比過去的兒童知識豐富,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知道大人所知道的祕密,又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他們已經成為大人了,至少像大人一般。用我的比喻來說就是,當他們有機會去接觸過去所潛藏在成人世界的訊息時,這些兒童就被迫逐出童年世界了。

-尼爾.波茲曼  童年的消逝

 

在目前對於童年的歷史社會學討論中相當普遍地將童年是為一種社會性建構的觀念,中世紀或更早之前的兒童並沒有所謂的童年,兒童成長到七歲之後就直接開始工作,成為一個準大人了,我們現代所謂的童年的觀念其實是十八世紀中期慢慢由中產階級塑造出來的,與學校開始大量出現有相當的關係,但童年雖然出現在現代社會,一手消滅童年的卻也是現代社會。

童年不是自然存在的,彷彿是要複製伊甸園神話一般,奪去他們享用智慧的果實的權力以延長伊甸園的時期,對兒童封鎖了關於成人世界暴力、死亡、色情、侵略等汙穢的真相,也就保有了他們純真、無憂無慮的童年。童年的消逝一書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提出了當今童年的消逝,正是由於媒體形態的劇烈轉變,以往知識的取得是藉由視讀能力此一管道,而藉由書籍分級制度和因為視讀能力必須經過相當時間的培養,以致年紀過小的兒童無法窺探此一禁忌的世界,從而來對兒童封鎖關於成人的祕密,然而如今卻因著電視這媒體的特性,將成人世界的後台強力的播送到每一個兒童眼前,拆毀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之間的圍牆,秘密的維護是唯一確保童年繼續存在的關鍵,一旦兒童吃了禁忌的果實,就勢必要被逐出伊甸園。

 

 電視圖像宛如一扇面向房間的反向窗口,世界殘酷的外在性在這個房間內變得親切、熱烈,邪惡般的熱烈。

-尚.布希亞

華亭頓曾經假設:「兒童接受大人的權威,相信大人對是非準則的判斷原則,這種能力是人類進化的要素之一,也是一種選擇的能力。」沒有這種保證,兒童很難懷抱著希望、勇敢或展現紀律。如果不讓兒童知道成人暴力或敗德行為等事實就是虛偽的話,它仍是聰明的作法。當然啦,能夠以強化兒童成長為名的虛偽,並不是惡行。

-尼爾.波茲曼  童年的消逝

 

根據尼爾.波茲曼的看法,正是由於電視毫無節制的對兒童開啟成人世界的後台,以致奪去了兒童們的純真。對照Leon the Professional 片中總是無時不刻存在的電視機看似隱隱和尼爾.波茲曼的看法相應和,Mathilda這位早熟少女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幾乎都是從電視、電影上學來的,她的性觀念則是從姊姊的雜誌中學來,而當她同社區的男孩子們集結來向她索取地盤使用費時,她輕蔑的嘲笑說這是從電視上學來的。然而電視等媒體是否是萬惡的根源?阻絕了兒童對這些資訊的接收,是否就能確保了兒童無憂無慮的童年??

雖然尼爾.波茲曼將同年的消逝歸咎於電視等媒體,但Leon這片中似乎並不是這麼的看待禁絕了媒體的傳播,只是禁絕了兒童對此一真相地認識,並不能阻絕成人的罪惡污染~甚至傷害兒童,Mathilda縱使沒有從媒體上獲得關於性的祕密,父母也不知羞恥地將其秘密於展現出來。成人的罪惡,在於其貪婪,在於其不知廉恥,在於其為了自己的慾念任意侵犯別人,如果媒體有任何的罪惡的話,那麼這罪惡不過是拆毀了成人們偽善的面具,在我看來尼爾.波茲曼其實只是保守的恐懼童年的喪失,但無知並不會讓樂園繼續存在,樂園早已在邪惡存在時喪失了,無知只會讓樂園被摧毀時毫無防備而已。

 

 

 

 

Leon一片中,成人幾乎等同於邪惡,所有成人/父親的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危害著幼童的安全,在促成家庭的毀滅。

Toni-表面上看似一個好人、好父親,事實上卻是仲介殺人買賣的掮客,他的家庭隨時都會因為他的生意而遭致危險,他自以為像父親般的在照顧Leon,但實則在利用他、欺騙他、剝削他並背叛他。

Mathilda的父親不但沒有善盡保護家庭的責任,反而虐待孩童,甚至因自身的貪婪而將暴力帶至家中,一手造成了孩子與家庭的毀滅。

Leon初戀女友的父親則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控制慾,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財產,寧可將女兒毀掉也不願讓他和Leon在一起,而法院顯然也是因著他的權勢而輕放了他,對於Leon來說,這整個由權力財富慾望等所構築而成的成人世界都是共犯結構。

 

 

Stan這個角色則更是徹底的象徵著成人代表著毀滅兒童的的這個意象,由他率隊去摧毀Mathilda一家,甚至在警局中幾欲舉槍直接槍殺Mathilda,記得曾經看過網友們對Stan這種大膽到無法無天的舉止感到不可思議,嘲笑本片的情節設計太過離譜罔顧現實,其實我認為本片本來就不是企圖做寫實描寫的電影,Stan的角色之所以能夠這樣膽大妄為,如此的邪惡甚至敢在警局中槍殺小孩,就是因為他代表的是成人,他代表的是邪惡本身,所以他長驅直入摧毀家園,他敢在警局對孩子動手,就如上所述所有的法院、警局都是成人世界的共犯結構,而Stan就是所有成人的象徵。

當然,或許有人會質疑,本片中的成人並不全都是惡人,比如說Leon不就拯救了Mathilda??不過我認為Leon並非是真正的成人,成人的Leon、殺手的Leon只是表象,只是他的偽裝。

 

 

Leon:

Mathilda,自從我遇見你之後…

一切都跟以前不同了

所以我只需要一些時間獨處

你也需要一些時間成長

 

Mathilda:
我結束成長了,Leon

現在只是變老

 

 Leon:

對我而言,剛好相反

我年紀夠大了

我需要時間成長

 

 

事實上,兒童這個字常被用來形容不識字的成人,成人文盲被認為在知識上相當幼稚….

….所謂成年兒童的定義是,一位在知識、情感能力發展上尚未完全的成人,尤其是他們與兒童的差異不大。這種成人過去一直存在,但不同的文化,對這種行為模式的看法不同。在中古世紀,這種成年兒童的存在是一種常態,大部分因為當時社會文盲氾濫、欠缺學校,而且兒童無需經過特別的紀律與學習,就可以直接稱為成人。

-尼爾.波茲曼  童年的消逝

 

 

Leon不識字,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就是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所謂的成年兒童(the adult-child),事實上Leon一直保有著如同兒童般純真善良的心,但他在19歲那年因著初戀女友被她父親殺害,因著法院的包庇,Leon透過他的殺人成年禮進入了成年,但Leon只是將他的純真善良這些屬於童年的特質與他的初戀給封印在心裡,然後穿戴起象徵成人世界的殘酷與傷害的殺手外衣。而如今正是因著Leon這個介於成人與兒童中間的特質,使他成為了一種類似西部牛仔、冷硬偵探般的文化中間人的角色,替Mathilda所代表的幼童對抗Stan所象徵的成人。

在典型的西部片中,拓荒者象徵著文明/善,而蠻荒與印地安人則象徵著原始/惡,牛仔則介於這兩者之間,牛仔出身於文明但深入蠻荒,他了解蠻荒世界的生存手段,並以蠻荒的手段解救文明的人們。典型的冷硬偵探片中關於城市或城市人等的意象則往往象徵著文明/惡,而舊價值/傳統通常象徵著原始/善~冷硬偵探遊走於法律邊緣,他總保有著舊價值的信條但熟悉城市墮落文明的處世法則,他為舊世界的價值地與城市的冷漠孤身奮戰。

 

同樣的,在Leon一片中Mathilda以及她弟弟所代表的兒童象徵著原始/善,而Stan等人則代表著文明/惡。Mathilda逃學而Leon不識字,這象徵著他們未經文明的教化,保有原始的真,而Stan這位開口貝多芬閉口莫札特的貪汙警官與Leon初戀女友的父親則都是擁有良好教育,但文明化的結果卻只是給予了他們狡詐、貪婪、控制與權力等慾望,成就了惡。

 

 

 

Leon擁有成人的外表,但他的內心卻仍然像孩童,外表為惡而內在為善,即使幹著與成人一樣的惡行--殺人,但他仍堅守著 No Women No Kids的原則,他所殺的都是成人男性,都是一些為惡之成人,因著這樣的特性Leon成為了Mathilda的牛仔,就如同MathildaLeon玩的角色扮演遊戲一樣,Leon扮演了古典西部式的英雄,這也是他唯一知曉,而如今已被逐漸遺忘的英雄。

 

 

 

 

本片中我們多次看到扮演/偽裝的母題重複出現,除了MathildaLeon玩的角色扮演遊戲之外,Leon的殺手裝扮也是一套偽裝,對自己真正兒童身分的偽裝,唯有如此才能在這艱辛的世道存活下去,才能對抗罪惡的成人,以傷害為樂的成人,所以當Mathilda準備啟程要去殺Stan時,她也必須穿戴起這套偽裝~

 


 

 

 

 

 

而當Leon最後試圖從警方的攻堅脫逃時,再次採取了同樣的招數偽裝成特警也就是偽裝成他所對抗的成人,如此才能夠有機會倖存。然而Stan作為成人世界的象徵,其狡詐陰險自然不是MathildaLeon兩個偽成人所能相比的,Stan不但識破Mathilda的偽裝,也識破了Leon的偽裝,看穿了他們在成人面具底下的兒童本質,從而給予了最後一擊!!Mathilda在警局幸運的存活了下來,而Leon卻在迎向光明的最後剎那倒下來了,這鏡頭與最初Mathilda穿過剛被滅門的家向Leon叩門尋求幫助的鏡頭類似,其實暗示了Leon成了Mathilda的代罪羔羊,他替Mathilda受死,同時也替MathildaStan以及包含他自己的兒童向成人復仇。

 

 

 

 

 

 

 

 

 

 

 

 

 

Mathilda在原先Stan一行人襲擊時就應受死的,但卻因為外出購物而逃過一劫,她向Leon求援,Leon幾欲拒絕召喚,但最後仍是成為了Mathilda的英雄,而再下一次Mathilda外出購物時,這兩組鏡頭中不同的公寓但同樣的再次遇到成人的攻擊,不但顯示了公寓/家庭並非安居之所,而Leon則以兒童的身分替Mathilda受死,而以成人的身分與Stan同歸於盡。

 

 

 

 

 

 

Leon在最初與Mathilda相遇時,Mathilda問了他: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just when you'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Leon並非對這小女孩無動於衷而說出殘忍的事實,相反地他是有感而發,同病相憐~生活總是艱苦的,欺騙孩子說人生並不是這樣,對她的人生毫無幫助,特別是當她已經領教了成人的虛偽狡詐時,你還能夠給他什麼虛幻的未來,LeonMathilda的連結就發生在此刻,他們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就是在這個時刻身分產生互換,MathildaLeon去買牛奶而LeonMathilda死去(代價好昂貴的牛奶XD),這也是之所以Leon最後願意為Mathilda開門的原因,拯救Mathilda其實也是拯救自己, LeonStan同歸於盡的那場爆炸企圖洗刷掉Stan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罪惡,Leon的死去或許也有同樣的意味,因為他身上也沾了成人的罪惡,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最後的自我救贖。經由這樣,Mathilda所代表的兒童才能再次與成人試圖和解,Mathilda重新回到學校,試著向老師坦承一切,學習重新信賴成人,學習融合到體制內,學習文明世界的一切。沒想到最後應驗的是Stan的那句話:Kids should be at school

 

 

 


 

 我們可以相信童年之所以美好在於還未發現人生的真相,在於還不用自己去面對人生的殘酷,但不去面對並不代表永遠不必去面對,尤其是當殘酷與真相已經在吞噬你的人生時,我不同意尼爾.波茲曼以資訊隔絕來建構童年的看法,洩漏成人的祕密不足以導致童年之死,那些模仿成人的性感,模仿成人的暴力的兒童仍是兒童,兒童總是一直在模仿成人的,無論好壞,並非只有壞的部份才是成人,好的部份一樣是成人。就算禁絕了媒體,孩童一樣會從街頭中學習。真正摧毀童年的,是社會結構的改變,是家庭價值的喪失,是父親不再是家庭的保護者,不再是被兒童尊敬的對象,反而是摧毀家庭的人。讓兒童喪失童年的不是什麼電視媒體,而是成人自己,是成人自己無止盡的貪婪和慾望摧毀自己也摧毀兒童,是成人自己墮落然後把自己缺乏的純真無止盡的投射在孩童身上,神化他們的純潔。媒體永遠無法真正教導孩童們如何成長,生活才能。相對於Mathilda所經歷的,社區裡的小孩的勒索不過是看電視學來的辦家家酒而已,Mathilda從電視看來與Leon玩的親親甚至試圖做愛,也都只是成為一場遊戲而已,與Leon相遇所經歷的那段時光,成為了Mathilda與童年最後的告別。

 


這是兩個年輕、純真,但卻也同時老去、世故心靈的相遇,或許MathildaLeon身上看到她仍舊可以長大而保有一顆純真的心,即使她的Neverland已然永逝不返,但她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彼得潘在虎克船長們之中繼續地奮戰,或為其他的孩子們奮戰。

 

 

 

 

 

 

在戲院版中有幾場戲被剪掉的戲象徵著Mathilda的成人儀式但並沒有真正完成,包括了Leon帶著Mathilda執行任務,但沒有真正讓Mathilda弄髒了手,只是讓Mathilda象徵性地以漆彈嘗試,最後仍由Leon親手完成。而Mathilda原欲穿上Leon為她買的紅色洋裝來與Leon共度初夜,但結果反而是Leon卸下了所有的防備、所有成人的偽裝,向Mathilda坦承了他封印在內心深處的傷痛,為此他愛的能力與之一起埋葬了,他明白沒有跨過這關,他們永遠也無法進入真正的成年,這夜Leon脫下了他殺手的成人裝,而Mathilda脫掉了象徵成人禮的紅色洋裝,那夜他們睡在一起,原本要進行的成年禮反而成了童年禮。這麼多年來Leon從未睡在床上,這晚不但睡在床上而且打呼得像個baby一樣

原本一個外表太小內心太老,而另一個外表太老而內心太小,經過這晚他們的人生終於開始真正同步了, 但無情的命運再度叩門,先前Mathilda是被她父親的貪婪而將惡魔般的Stan引進至家中,而如今再一次的被Leon如父親般的Toni給出賣給Stan,有如交響樂般,Leon這片在各部分都互相呼應,形成嚴謹的結構。

 

 

 

 


最末了,當Mathilda決定回到學校,象徵性地與成人和解,學校的學童沒有人認識她,這意味著她可以重新開始生活,她將代表Leon的盆栽種入森林裡,Leon,這個來自義大利卻在紐約漂浮的殺手,內心有如兒童般卻戴著成人面具空洞著生活,雖然Mathilda的童稚與機伶所展現的魅力那樣地令人難忘,雖然Stan那樣瘋癲邪惡地令人不寒而慄,但這部電影始終是屬於這個孤獨的靈魂的,這個寂寞卻溫暖的靈魂,他最終獻出了生命,贏回了愛的能力,他最後如那盆栽裡的植物回到森林中,不再漂浮,不再孤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arus03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